行業資訊

新一輪科技革命視閾中的下一場軍事變革前瞻思考

發布時間:2018-12-29

       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預計將于未來20~3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引發下一場軍事變革。這場軍事變革將以新質機械化與新質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主題,以重塑軍事體系為目標,是一場以躍變為主的革命性軍事變革,必將對軍事領域產生全方位影響,并促使“云戰爭”這一信息化戰爭高級形態走上歷史舞臺。應將下一場軍事變革納入軍隊改革的遠景視野前瞻布局,為奪得戰略主動、實現軍事趕超、引領世界軍事文明發展和支撐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條件。
       習主席指出:“籌劃和指導戰爭,必須高度關注科學技術對戰爭的影響。科學技術是軍事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和創新都會引起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深刻變革。” [1]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必將對軍事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預計將于未來20~3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引發以重塑軍事體系為目標的下一場軍事變革[2],推進信息化戰爭邁向高級階段。
       一、動因:
       下一場軍事變革的基本條件日臻成熟引發一場軍事變革的主要動因包括科技進步的推動、戰略需求的牽引、軍事理論的創新和戰爭實踐的催生。其中,科學技術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也是引發軍事變革的本原動力。
       科技條件上看,隨著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興起,大批極具軍事應用前景的新興戰略性技術集中涌現,將對軍事領域產生根本性影響。
       一是在信息技術領域,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方興未艾,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認知無線電、新型微處理器、超微元器件、數據與網絡安全、激光傳輸及太赫茲通信等技術快速協同發展;光子、量子、生物計算機以及基于非硅晶片材料的新型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量子通信技術等將引領未來信息技術長遠發展,開辟新質信息化進程,使軍隊信息化建設呈現全新面貌。
       二是在兵器技術領域,顛覆性技術集中涌現,軍事航天技術、臨近空間飛行技術、深海開發技術、納米武器技術、電磁發射武器技術、定向能武器技術、無人作戰系統技術相繼取得重大突破,軍用能源和推進技術、彈藥技術、隱身技術、綜合防護技術和系統集成等技術穩步發展,將開辟新質機械化進程,產生全新的作戰手段。
       三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由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直接數字制造、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以及3D打印等先進材料與加工技術群引發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將使裝備研發生產效益成倍提高。以直接數字制造為例,從已經實現的技術來看,在一些領域其效益超過傳統手段一個數量級以上,將大大改變未來制造業的面貌 [3];再如,以3D打印技術加工某航天薄壁結構,設計加工周期由50天降為數天,成本由數萬元降至不足一萬元。這將加速武器裝備體系的新陳代謝,極大地縮短科學技術向武器裝備轉化的周期,加快推進軍事變革的速度。
       從軍事條件上看,當前也具備了將科技革命轉變為一場軍事變革的基本條件。習主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正處在新的轉折點上,各種戰略力量加快分化組合,國際體系進入了加速演變和深刻調整的時期。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軍事領域發展變化廣泛而深刻,是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軍事革命深入發展,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影響之大,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所罕見。”[4]在這一大背景下,各國對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的爭奪不遺余力,不斷加大軍事科研力度、創新作戰理論,并運用實戰和預實踐的辦法不斷探索新的作戰方法,各種變革理論層出不窮。在強烈持久的需求拉動和洶涌澎湃的科技發展浪潮推動下,新一輪軍事變革不可避免。當前正處于這一歷史進程質變前的快速積累階段。
       二、主題:
       新質信息化與新質機械化的深度融合新質“兩化”的深度融合是科技進步與軍隊建設發展的必然軌跡。近現代以來,軍事發展史某種程度上突出地表現為軍事機械技術與軍事信息技術的結合史。科技發展在不斷提升軍隊行動能力、擴展戰爭空間的同時,也不斷優化軍隊行動邏輯,提升體系連通性和協作能力,軍事行動能力和行動邏輯的協同發展,推進戰爭形態的演進。歷史上,這兩個進程長期處于不均衡發展狀態,軍事機械技術的發展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傳感器、通信和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其進步幅度與影響力遠超越了軍事機械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的巨大擴張壓促其向軍事領域各個角落迅速滲透,推動人類邁入信息化戰爭時代,使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軍事體系、實現機械化與信息化復合發展成為一定時期軍隊建設的主題。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發展,“工業4.0”“再工業化”“互聯網+”等發展戰略將人類社會推入了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在軍事領域,科學技術的原始創新與會聚集成,將促使軍事信息技術和機械技術快速協同發展,并使得新質信息化與新質機械化的深度融合成為主導性方向。“復合”合而歸一,其作用體現在中觀以上層面,底層大體上“油水分離”;而“融合”作用起始于軍事體系微觀底層, 水乳交融、合而為一。新質“兩化”的深度融合,著力從武器裝備等作戰要素最底層入手,促成軍事信息與軍事機械逐層會聚合一、打造與信息化戰爭高級階段相適應的“軍事物理信息融合系統”、改變軍隊組織結構并迅速地向軍事上層建筑傳導,進而引發全局性質變。物聯網引發的“感知的革命”、云計算等引發的“計算的革命”、量子科技引發的“通信的革命”、3D打印引發的“制造的革命”、納米技術引發的“材料的革命”、兵器技術引發的“打擊的革命”等會聚融合,共同造就了信息化戰爭的新質武器裝備體系,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戰斗力增值紅利。屆時,人類可洞于九天之外、襲于洲際之遠、斗于靈境之間,競之毫厘米秒,穿越于陸、海、空、天、電、網、認知和心理全域,促成體系對抗躍上全新的境界。
       三、目標:
       基于新的技術和任務條件重塑軍事體系新質“兩化”深度融合,在軍事需求牽引和社會變革支撐下,將打造出全新的“軍事物理信息融合系統”,為局部性的技術變革匯聚成軍事體系全面性變革、基于新的技術和任務條件重塑軍事體系奠定物質基礎。
       設施層級,將產生泛在化智慧化的戰場環境及基礎設施。廣譜傳感技術與泛在的物聯網將催生分布式常態化感知體系,高端傳感裝備及信息基礎設施不斷發展,信息觸角拓展至微觀、延伸至戰場各個角落,將構成涵蓋外空、臨空、空、陸、海、深地、深海的網絡化、實時化、智慧化的立體感知體系,自然環境、人化環境和虛擬環境被有機地納入軍事體系。
       裝備層級,將產生超能化智能化的武器裝備。各類空間攻防作戰平臺、天基戰略打擊武器、臨近空間及跨界飛行器、洲際戰略轟炸機、深海作戰裝備、定向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網絡戰武器等新銳“超能武器”,將競相步入成熟并迅速走向主導地位,建立巨大的質差優勢;各類智能化的無人機、無人車輛、納米仿生機器、水下自主航行器、空間機器人等也將充斥未來戰場,使人機協同作戰和智能機器自主對抗的“智能化戰爭”將成為可能。
       單元層級,將產生分布式自主化的作戰集群與編隊。迫于當代“精打要害”的戰法威脅,傳統的集中式系統將為分布式的眾多協作單元所取代,未來大型裝備和關鍵節點比重將逐步減小,分布式作戰力量將采取類似“蜂群/狼群/蟻群/魚群”的行為方式自主協作完成作戰任務,多個類型的任務群隊復合搭配、協同行動,完成更為復雜的任務。
軍兵種層級,將產生新型作戰力量、優化內部結構。作戰手段的變革,也必然引起人與裝備結合方式即軍隊組織形態的變革,形成更加豐富多元的軍兵種結構。天軍、網軍、戰略打擊軍、戰略支援力量、信息作戰力量可能成為獨立軍種或兵種,海軍將產生深海作戰部隊,空軍將進一步分化出戰略空軍,并有可能與航天作戰力量整合形成空天軍。各軍兵種將建立起多元模塊體系,結構更趨扁平化;軍兵種的界限將逐步趨于淡化,力量跨軍種融合成為大勢所趨。
       體系層級,將產生分權化的協同任務規劃體系。當前網絡信息體系相對清晰的層級拓撲結構將為分布式網狀動態拓撲結構所取代。各類作戰人員、裝備、設施、環境甚至彈藥等要素節點,通過高速傳輸信道和分布式自主網絡,連點成鏈、結鏈成網、集網成云,共同構成一個人在回路、物在感知、可隨遇接入和動態重組,結構常變不定且能夠自組織、自適應、自同步、自修復和自主演化的、具有類生命特征的復雜巨型自適應作戰體系。
       四、特征:
       以躍變為主的革命性軍事變革需強調的是,“軍事革命”與“軍事變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軍事革命層次上要高于軍事變革、波及范圍要廣于軍事變革、歷史跨度要長于軍事變革、影響的深遠性要重于軍事變革;軍事革命要通過具體的軍事變革來開辟道路,并由多次軍事變革及間歇期積累而成;軍事革命最終要導致基本戰爭形態(如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質變,而軍事變革往往只導致階段性戰爭形態的嬗變。從總體上看,下一場軍事變革仍是當前方興未艾的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將以“階段性質變”的形式促使“新軍事革命”邁向更高級階段,是一場革命性的軍事變革。
       一是從本質上看,它仍屬于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的范疇。有觀點認為“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軍事技術革命已步入尾聲。因為信息技術已經充分成熟,……意味著這種技術發展動力已近極限,由此帶來的技術革命也即將完結。所以建立在這個技術基礎上的軍事技術革命,也將結束”,這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信息因素作為世界新軍事革命的主導性因素,其能量釋放空間還遠遠沒有開發殆盡,且新質信息化進程又為“信息主導”開辟了全新的空間和形式,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信息也還將是軍事變革的主導因素之一。
       二是從幅度上看,它是一場革命性軍事變革。新型作戰手段體系,或開辟嶄新的作戰維度和領域,或顛覆原有作戰概念和作戰體系,或成倍數、成級數地提升火力、機動、防護、突防等作戰能力指標,展現出空前的變革性與顛覆性,帶來戰斗力譜系的多重“躍變”。例如,臨近空間高超聲速導彈的列裝將使現有防空體系形同虛設,深海作戰力量的成軍可能使傳統海洋強國優勢盡喪,外層空間及臨近空間作戰力量將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的制權格局,戰略信息作戰力量可使敵作戰體系迅速陷入癱瘓等。這種躍變是以往軍事變革所不可比擬的,因此是一場革命性的軍事變革。
       三是從時間上看,它有望于未來20~30年之內得以初步確立。綜觀各國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計劃,諸多關鍵性技術與項目(如臨近空間飛行器、激光武器、電磁炮、新型天基武器、軍用量子隱態通信裝備、新原理計算機、高智能自主無人平臺及一些新概念武器等)預計將于未來10~20年集中走向成熟,有望于未來20~30年之內實現規模化列裝并發揮主導性影響。這場革命性軍事變革在主體輪廓確立后,將在其后較長的歷史過程中得以不斷完善與發展,直至全新的技術體系和相應的戰爭形態出現并取而代之(如“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以及“生物化戰爭”、“新物理學和時空革命”以及“太空控制戰”等)。
       四是從路徑上看,它將以躍變為主、以漸變為輔的方式得以實施。從完整意義上講,一場軍事變革總是發軔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奠基于武器裝備的創新,突破于作戰方式的轉變,成熟于組織體制的重構,升華于軍事文化的轉型,有著相對清晰的時序特征。但下一場軍事變革的巨大躍變將發生于較短的時間內,促使人們必須以超常規的速度完成技術與裝備研發、作戰方法探索、軍事理論創新、體制編制調整、軍事訓練改革和軍事文化轉型等重任,決定了下一場軍事變革必然體現出以躍變為主、以漸變為輔,躍變與漸變緊密結合、快速滾動發展的路徑特征。原本相對清晰的時序過程將被打破,整個軍事變革可能會在統一頂層設計下采取“并行工程”的辦法來推進,軍事主體將越來越具有前瞻性和主動性。
       五、影響:
       推進信息化戰爭邁向高級形態意大利著名軍事理論家朱利奧?杜黑指出:“勝利只對那些能預見戰爭變化特點的人微笑,而不是那些等變化發生后才去適應變化的人”。下一場軍事變革將產生深遠影響,使戰略威懾與打擊趨常化、戰場空間全維泛在化、戰爭類型多元復合化、法理斗爭白熱化和干涉戰爭低門檻化等[6],但最為根本的是促成“云戰爭”這一信息化戰爭高級形態的出現并躋身為主導性地位。
       “云戰爭”是依托智慧化戰場環境、運用智能化武器裝備和自主化作戰集群、基于分布式協同任務規劃體系展開的云態化體系與云態化體系對抗的智能化戰爭。泛在的戰場環境、基礎設施、武器裝備、作戰人員、保障資源、智能彈藥等要素節點,通過各類信道互聯互通,構成多維度的傳感網、指控網、交戰網、保障網甚至彈聯網等各類子網;基于“云計算”等并行計算方式的分布式協同任務規劃體系,按照優化的流程與算法,以一定規則將性質、領域、用途、層級、結構各不相同的子網“集網成云”,形成連通有機社會與無機環境、橫亙有形空間與無形空間,貫通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和社會域的跨域集成的“超網”。這一超網具有動態不居、按需實時重組的物理及邏輯鏈接關系,使整個體系結構貌似無章可尋、難以捉摸,呈現出“云”的高度流動性。作戰過程中,云態化的作戰體系(特別是戰術層面)能夠自組織、自適應、自同步、自修復,隨遇接入、即時建構、即時解構;各作戰力量依據總體意圖“包干”作戰任務,以“人在回路”的方式選擇最有利的途徑并行實施作戰。初步來看,“云戰爭”至少將具備作戰力量高度分散化、作戰要素高度互聯化、作戰任務高度彈性化、作戰組織高度流動化、作戰決策高度民主化(戰術層級)、作戰流程高度自主化、作戰殺傷高度可控化、作戰時效高度聚焦化、作戰能量釋放涌現化和作戰經驗自學習化等特征。屆時,“云行為”將成為主導性的戰爭行為模式,傳統的作戰概念應為云建構、云解構、云感知、云規劃、云調控、云殺傷、云壓制、云破擊、云癱瘓、云降級、云防護、云保障、云評估等相應概念所替代。當前行之有效的“精打要害”式的體系破擊方法將走向沒落,超越軍種的體系融合作戰將成為基本作戰形式。
       結束語
       下一場軍事變革將與我國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偉大復興形成歷史性交匯,關乎戰略主動權,具有空前的戰略意義。歷史機遇稍縱即逝,抓不住將錯過整整一個時代。約翰?柯林斯講過,“幾乎每一個具有革新思想的戰略家都是既有好奇心又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我們必須前瞻布局,積極促成下一場軍事變革。應將下一場軍事變革納入軍隊改革的遠景視野來進行統籌規劃,在改革方案與措施中加以體現,提早奠基、打牢基礎、掃清理論與實踐障礙,為奪取未來軍事競爭戰略主動、實現軍事彎道超車、引領世界軍事文明發展和支撐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條件。 

Copyright © 2018 沈陽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遼ICP備14015750號-1技術支持:優諾科技
12一14幻女bbwxxxx在线播放_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高潮喷水_全彩工口全肉无遮挡人妻_色偷偷人人澡人人添老妇人